大家好,我是來自上海的邱燕老師。
我從事婦聯工作十余年。2005年為迎世博參與了上海市婦聯的“百萬家庭學禮儀”實事項目,從此成為了一名禮儀志愿者講師。至今已有十余年?,F全職投入上海全市范圍,特別是政府機關的禮儀培訓行業。自今已經禮儀培訓百余場,特別受基層婦女干部的青睞。
今天我要與老師們分享的題目是茶藝禮儀。
之前在一所商業學校給老師培訓過?,F向各位老師匯報一下那次的茶藝系列培訓。共講了五講,每次是兩小時,理論半小時實操一個半小時。這個學校有茶藝室的。在上課之前與校方溝通時,他們征求我意見,我建議如果經費允許,可每人發一個蓋碗杯,準備一些六大茶類。后來校方工會出資買了茶具和茶葉,每人一份。供老師上課學習用。
下面我從四個方面,根據ppt與老師們交流。
第一講是茶藝概述;第二講是茶藝要領。第三講是沖泡技能;第四講是茶藝人員道德修養;第五講主要是考核和點評。
在整個講課過程中,我是盡量的去展示出我們禮儀培訓師的風范。第五講考試,主要是考核,對在座每個老師出題目,讓他們回答,有的是以小組的形式。分了左右兩組。
總之,我在上課的時候一方面強調強調知識點,另一方面強更強調的是禮儀。我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展示自己的禮儀形象,讓老師們真正體會到:茶藝師技能是形式,美好的茶藝要通過禮儀形式來表現的。
第一講茶藝概述。茶藝是一門生活藝術,是以泡茶的技藝、品茶的藝術為主體并與相關藝術要素相結合的總和。
文化是有廣義和狹義。那茶藝文化也有廣義和狹義。
泡茶、品茶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相互聯系、貫通的兩個階段?!芭莶琛庇鳛閯撟?,那“品茶”就是對創作成果的鑒賞體味與升華 。
茶藝在意識上,與民族精神、社會道德、倫理等相一致;在文化藝術上,與詩文、音樂、書畫等多種文化藝術樣式相通融;在物質上,與器具、食品,乃至建筑相配合。
因此中國茶藝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滲透性,經過長期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并具有積極意義的生活習俗。其文化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組成部分之一。
中國茶藝的民族性和多樣性,茶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返照于生活。
1、以茶藝與茶道的區別。歷史上只有茶道這一概念。千百年來,人們習慣于把精到的泡茶、品茗稱為茶道。茶道在包含茶的沏泡、品飲的同時,體現了茶在思想與文化中的升華。
茶道強調精神方面,特別是道德修養層面。茶藝偏重泡茶,品茶技藝、經驗、體會。詞與詞的色彩上,茶道較濃郁的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有較強的歷史感,茶藝更具現代感,具有對高品位飲茶生活追求的時代情感。
2、茶與其他藝術樣式的區別。
茶藝是生活的藝術,是一般飲茶生活的提高,是人們對日常生活質量的追求,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是生活高品位的體現。其他藝術樣式,它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典型化。
茶藝與漢字書法有某種相像,書法的基本形態是寫字,是書寫最高境界的表達,具有藝術性和美學意義。其他藝術樣式:
對生活加以概括、集中、提煉抽象。
3、中國茶藝的特征:
(1)中國茶藝的地域性
(2)中國茶藝的多樣性
1)生理需求及生活方式。(藏族的酥油茶和西部游牧地區的緊壓茶),強調生活實用的一面
2)以茶示禮,表達本民族的情感。(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把人生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融于茶的泡飲之中
3)追求高雅和修身養性。(南方地區漢族的清飲法)
4)運用飲茶的社會功能。(客來敬茶、茶會茶宴)
5)各民族地區文化經濟發展影響(漢族用錫罐、瓷瓶、鐵盒;少數民族用竹筒烤茶儲茶)
(3)中國茶藝的廣泛性。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4、中國茶藝發展簡述
(1)唐代陸羽《茶經》飲茶法
(2)宋代宋襄《茶錄》飲茶法
(3)明代錢椿年《茶譜》飲茶法
5、中國主要民族茶藝
(1)漢族:清飲法
(2) 維吾爾族:奶茶和香茶
(3)藏族:酥油茶
(4)蒙族:鹽巴茶
(5)回族:罐罐茶
6、臺灣地區和港、澳特區茶藝
(1)臺灣地區茶藝:
(2) 港、澳特區茶藝:
中國茶藝與各國茶藝的關系
世界的名茶、讀音和飲茶方法都始自中國
1、亞洲地區
(1)日本的茶
(2)韓國的茶禮
(3)東南亞流行的飲茶方法
(4)西亞地區國家流行的飲茶方法
2、非洲地區
3、歐美地區
溯本求源,世界的名茶、讀音和飲茶方法都始自中國
1、亞洲地區
(1)日本的茶道。
(唐代傳入,明代形成)
(2)韓國的茶禮。
(最早國家之一)
(3)東南亞流行的飲茶方法
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我國南方相仿或相近
——烏龍、普洱、花茶
泰國、緬甸和我國云南一些少數民族相似
——習慣吃”腌茶”,古代“茶菜”文化的古風遺俗
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效仿英式飲茶法——飲甜味紅茶或甜味紅奶茶
(4)西亞地區國家流行的飲茶方法
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喜歡濃味紅茶
(基本飲茶法為:沸水沖泡,再在茶湯中加糖、奶或檸檬共飲。
這也是海外較普遍的飲法。
中西亞的阿富汗——習慣煮飲糖茶,紅綠茶兼飲,以綠茶居多。
2、非洲地區
非洲地區以西北非的薄荷糖茶為代表。
3、歐美地區
歐美地區以英國的英式飲茶法為代表。
1517年,葡萄牙從中國帶回茶葉,幾十年后飲茶風氣已很流行。
17世紀中葉,英國經皇室倡導,貴族群起效仿,飲茶逐漸成為風靡全社會的“國飲”。
第二講 沖泡和品飲技藝
1、沖泡的三要素: 水溫、用量、時間
(1)泡茶的水溫
(2 ) 茶與水 的用量比例
(3)泡茶時間
(1)泡茶的水溫
泡茶水溫的高低,與茶葉種類和制茶原料有關
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宜用沸水直接沖泡;
用細嫩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宜用降溫以后的沸水沖泡。
(2)茶與水的用量比例
紅茶、綠茶、花茶:以每克茶泡50-60ml水為好。
1個容量為200ml的茶杯,160ml的水,3g左右的茶。
烏龍茶、普洱茶茶用量增加1-2倍
條狀散型烏龍茶,通常要放半壺茶。
(2)茶與水的用量比例
紅茶、綠茶、花茶:以每克茶泡50-60ml水為好。
1個容量為200ml的茶杯,160ml的水,3g左右的茶。
烏龍茶、普洱茶茶用量增加1-2倍
條狀散型烏龍茶,通常要放半壺茶。
2、沖泡的基本程序:
(1)備具
(2 ) 煮水
(3)備茶
(4)溫壺(杯、盞)
(5)置茶
(6)沖泡
(7)奉茶
(8)收具
沖泡中的常用手法
(1)浸潤泡與“鳳凰三點頭”
(2)“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3)高沖與低斟
(4)“游山玩水”與“巡回倒茶法”
(5)“老茶壺泡”、“嫩茶杯泡”
(6)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
(1)浸潤泡與“鳳凰三點頭”
是泡茶技和藝結合的典范
綠茶
紅茶
黃茶
白茶
中的高檔茶
(2)“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最為講究的要數:閩南、廣東潮汕地區
每克茶的開水用量20ml左右,與沖泡其他茶相比,用茶量增加2倍左右。
其做法是:一旦用茶壺泡好功夫茶后,在分茶湯時,為使各個小茶杯中的茶湯濃度均勻一致,使杯中的茶湯的色澤、滋味、香氣盡量接近,做到平等待客,一視同仁。
排成“一”字、“品”字、“田”字
采用來回提壺灑茶。
如此,提著紅色的紫砂壺,在熱氣騰騰的“城池”(小茶杯)上來回巡邏,稱之為“關公巡城”,既形象又生動,還道出了這一動作的連貫性。
又因為留在茶壺中的最后幾滴茶,往往是最濃的,是茶湯的精華、醇厚部分,為避免各杯茶湯濃淡不一,最后還要將茶壺中留下的幾滴茶湯,分別一滴一杯,一 一滴入到每一個茶杯中,人稱“韓信點兵”。
這兩種動作是泡茶技巧和藝美的表現
更是飲茶文化中的一種美學展示。
(3)高沖與低斟
是指泡茶程序中的兩個動作,前者是指泡茶時要提高水壺的位置,使水流從高而下沖入茶壺;
后者是指分(斟)茶時,要放低茶壺的位置,使茶湯從低處進入茶杯。
(4)“游山玩水”與“巡回倒茶法”
分茶時,通常是右手拇指,食指抵壺蓋鈕或鈕基側部,再端起茶壺,再茶船上沿逆時針方向蕩一圈,目的在于除去壺底的附著水滴,這一過程,茶藝界美其名曰:“游山玩水”。
在將茶湯倒入茶杯時,“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分茶,又稱“巡回倒茶法”。
以五杯分茶為例,杯容量一般以七分滿為準。
這種分茶法的最大優點是:
各杯茶湯的色、香、味相對一致,充分體現了茶人的平等待人精神,使飲茶者心靈進入到“無我”的境地。
(5)“老茶壺泡”、“嫩茶杯泡”
細嫩名優茶應用玻璃杯或無蓋的瓷杯泡茶,有利于茶性的透發。其次,大宗紅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等,外形缺少觀賞性,茶姿也缺乏可看性,用壺泡比較適宜。
“內外夾攻”與茶的原料老嫩有關。
烏龍茶:為提高水溫,不但泡茶用水,要求現燒現泡;同時,泡茶后馬上加蓋保溫;接著,還得用滾開水淋壺,淋遍茶壺外壁追熱,這一沖泡程序,謂之“內外夾攻”
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透香出味;二是為了清除茶壺外的茶沫,以清潔茶壺。(冬天)
(6)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
上投法:先在杯中沖上開水至七分滿,再取適量茶葉,投入盛有開水的茶杯中;
中投法:先沖上少許開水,然后投入適量茶葉,接著再用低斟法加水至七分滿。(兩次分段法泡茶,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泡茶水溫偏高帶來的弊端);
下投法:是指取適量茶葉,置入茶杯(壺、盞),然后將適量的開水,高沖入杯,泡成一杯濃淡適宜、鮮爽可口的香茗。
4、品飲的三步驟
(1)觀色
(2)聞香
(3)品味
茶與茶點的選配
茶點的種類
(1)干果類
(2)鮮果類
(3)糖果類
(4)西點類
(5)中式點心類
第三講 茶藝要領
沖泡要領
1、“神”是藝的生命
2、“美”是藝的核心
3、“質”是藝的根本
4、“勻”是藝的功夫
5、“巧”是藝的水平
1、“神”是藝的生命
“神”指茶藝的精神內涵,是茶藝的生命,是貫穿于整個沏茶過程中的連接結線。
2、“美”是藝的核心
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表美與心靈美。
3、“質”是藝的根本
品茶的目的是為了欣賞茶的品質。(綠茶”三綠”)。
4、“勻”是藝的功夫
茶湯濃度均勻是沏泡技藝的功力所在。
5、“巧”是藝的水平
泡茶技藝能否巧妙運用是沏泡者的水平。
品飲三要領要領
1、領略茶的風韻
綠茶鮮爽、紅茶濃甘;
2、欣賞品茶環境
追求一個“幽”字,幽靜雅致,返璞歸真。境幽室雅,令人流連忘返,從中享受特定文化藝術的樂趣。
3、鑒賞茶具設施
茶具精美,與好茶、好水珠聯璧合,為飲茶愛好者所追求。
第四講 茶藝表演者的形象要求
茶藝表演之美通過儀表美及內向美來表達,而更看重的是氣質
表演時一般可以化淡妝,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切忌濃妝艷抹
姿態之美更重于容貌之美
茶藝表演中的姿態需要
從坐、立、跪、行等幾種基本姿態練起
美好的舉止姿態目的是為了使人體
吐納自如
真氣運行
經絡貫通
氣血內調
勢動于外
心、眼、手、身相隨
意氣相合
進入的“修身養性”境地
動作要圓活、柔和、連貫
動作之間又要有起伏、虛實、節奏
第五講 沖泡技能
1)龍井茶的行茶程序:
1)備具
2)布具
3)溫杯
4)置茶
5)潤茶(又稱浸潤泡)
6)賞茶
7)沖泡
8)奉茶
9)收具
1)行茶程序
1)備具:150ml透明玻璃直身矮杯、賞茶碟、茶則、茶針、茶葉罐、茶巾、燒水壺、水盂。
2)布具:按茶具擺放的位置和茶葉沖泡的需要,依次將茶具擺放穩妥。
3)溫杯:沿杯壁按逆時針方向回旋斟水約1/3杯,依次輕輕轉動杯身,將杯中水倒入水盂。
4 ) 置茶:用茶則取茶葉罐中的茶葉置杯中,每杯約用茶2.5g(按50:1的比例投入)
5)潤茶(又稱浸潤泡)沿杯壁按逆時針方向回旋斟水1/3杯,使茶葉吸水膨脹,便于內含物析出。
6)賞茶:用茶則取茶葉約2.5g置賞茶碟中,供顧客欣賞干茶的外形及香氣。
7)沖泡:執水壺用“鳳凰三點頭”的手法,用90度左右的水,沖入杯至七成左右,意為“七分茶,三分情”。經過三次高沖低斟,使杯內茶葉上下翻滾,杯中茶湯濃度均勻。
8)奉茶。右手輕握杯身,左手托杯底,雙手將茶送至顧客面前,隨后,向顧客伸出右手,做出”請“的手勢,或說”請品茶”。
9)收具。將用好的茶具一 一收入茶盤,起身向顧客行禮致謝后退場。
(2)品飲方法:
一般“先聞香,后觀色,再啜飲”
龍井茶在沖泡時即可透過清澈明亮的茶湯,觀賞茶葉在杯中的沉浮、舒展和最終顆顆成朵而又各不相同的茶芽美姿;進而還可以察看龍井茶葉的浸出、滲透和湯色的顯現。
2、碧螺春茶的沖泡方法:
(1)行茶程序
1)備具
2)布具
3)賞茶
4)溫杯
5)斟水
6)置茶
7)奉茶
8)收具
1)行茶程序
1)備具:150ml透明玻璃直身矮杯、賞茶碟、茶則、茶針、茶葉罐、茶巾、燒水壺、水盂。
2)布具:按茶具擺放的位置和茶葉沖泡的需要,依次將茶具擺放穩妥。
3)賞茶:用茶則取茶葉約2.5g置賞茶碟中, 供顧客欣賞干茶的外形及香氣。
4)溫杯:沿杯壁按逆時針方向回旋斟水約1/3杯,依次輕輕轉動杯身,將杯中水倒入水盂。
5)斟水:沿杯壁向杯中用中心低斟手法斟水約七分滿,水溫控制在80度左右。
6)置茶:用茶則取茶葉罐中的茶葉置杯中,每杯約用茶2.5g(按50:1的比例投入)
7)奉茶。同龍井茶奉茶方法
8)收具。同龍井茶收具方法
(2)品飲方法:
因采用上投法沖泡,所以當碧螺春輕撒入杯時,瞬時間“白云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旋即茶葉沉底。
茶在杯中,觀其行,可欣賞到猶如 “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 的三種奇觀。
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藝術品,不可多得。
好,各位老師,五講基本上是講完了。主要是最后一堂課呢,是考試。因為校方說 ,讓他們知道一下考試大家會重視。然后,大家也回去練習或者提些問題。那么在整個的考試作為一種形式。我整個的上課過程是在上面講一段以后,隨后再示范,然后再到下面去,給每個老師進行糾正指點。
禮儀老師上茶藝課,更多的不是表現它的技藝,而是內在的氣質和品位,我們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應表現出從容淡定、端莊優雅,讓學員看到的畫面是古代與現代的穿越,是中華茶文化、禮儀文化的傳承。
聯系修齊禮儀
電話:021-20230526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莘凌路204號
E-Mail:shdflyw@163.com
傳真:021-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