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美學是應用美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人們行為動作的審美因素和審美標準,以及行為與精神、修養、氣度、服飾等等之間的關系問題。
人們的行為之美,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在我國,最早論及行為之美的是孔子、莊子和屈原,孔子提出君子之美,莊子強調仙人之美,屈原則頌揚勇士之美。這三種行為之美的基本類型,對我國美學思想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行為美學的重點,已從一般的行為舉止、姿態風度與形貌、服飾、精神、言談、修養等的相互關系方面,逐漸擴展到研究包括行為之美與一定時代、民族、階級的倫理標準和審美標準的關系,與人的文化素養、思想意識、道德情操的關系等等方面。此外,行為美學還有研究特定人員在特定條件下行為之美的發展趨勢,例如,體操運動員運動時的動作之美,服務人員服務時的動作之美,以及這種行為動作美的培養與訓練等。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行為美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