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代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禮儀國家。中國傳統的美德是談論文明和使用禮儀。培養下一代的文明和禮儀,使他們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文明和禮貌,這與開放他們的智慧和提高他們的體質是一樣重要的。
但是當前幼兒多數是獨生子女,幼兒階段又具有很強烈的中心意識,存在著不講文明、不講禮儀,任性霸道等不良行為習慣,需要加強教育和及時引導;然而,孩子的禮儀教養、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而是需要日常生活中長期地培養與提示。
一、提高對兒童文明禮貌行為培養的認識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個人心靈程度的反映,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文明禮貌不僅反映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的友好關系,而且也反映了人們自身文化修養水平,而當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獨生女,好勝心強,文明禮貌在他們身上都很難看到。
俗話說,“三歲看老”。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習慣,所以社會、學校、教師和家長都應該認識到孩子良好禮貌教育的重要性,抓住幼兒教育的關鍵時期,培養孩子良好禮貌的行為舉止,使幼兒終身受益。
目前,大多數兒童是獨生子女,存在著許多問題。兒童文明禮貌行為的主要問題是:自私,即以自我為中心、任性放縱、情緒波動、亂扔垃圾、不愛勞動、使用不文明用語、挑食、挑食、晚睡等不良習慣。
二、培養幼兒良好和文明習慣的措施
培養孩子良好的文明和禮貌的行為習慣有許多方面。社會不僅為兒童提供了適合兒童生活的文明環境,而且對所有社會自律和對兒童與文明的禮貌行為和環境的接觸進行監督也是必要的。
同時,家長和教師必須以榜樣的方式引導,并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認真的教育。因此,兒童應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得到適當引導、合理的教育和積極的培訓。具體措施如下:
1,幫助孩子樹立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責任感。
這似乎是一種外在的行為。事實上,它與人的內在修養密切相關,特別是人是否有自尊和對他人的尊重。正常人有自尊。要有自尊,首先要尊重他人,遵守社會秩序,注意文明禮貌。
2、善于把握受教育的機會。
總的來說,教育應該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進行。在關鍵時刻教育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孩子做某種文明的、有禮貌的行為時,應該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當孩子做不禮貌的行為時,他應該及時批評和糾正。當孩子詢問有關問題的問題或者孩子與自己有良好的關系時,教育也是有效的。
3.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總的原則是積極引導為主,批評教育為輔。值得注意的是,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尤其是在日常行為中。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榜樣。
4.幫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和禮貌的常識。
這包括兩個方面:語言和行為。文明禮貌的語言要求沒有粗俗的詞語。文明和禮貌的行為包括互動和環境行為。溝通的行為包括見面或分手時的問候,與他人交談時握手、眼神、身體形態和表情。
幼兒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習慣。因此,我們應該抓住幼兒教育的關鍵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讓幼兒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