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董鳴亭
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她18歲起勤奮筆耕、精心習作,她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報告文學、短篇小說等,其中展現上海風情的石庫門文學五部曲《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樣》、《上海十八行》、《上海十八戀》和《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上海鄰里情
修齊禮儀報道:跟隨本土作家感受石庫門風情。在上海書展期間,閔行區修齊講堂承辦一場名人作家讀書分享會,邀請本土知名作家董鳴亭女士為大家分享石庫門的故事,揭開歷史的面紗,讓大家感受到上海的歷史和韻味。為助力上海書展的閔行分展活動,8月17日下午,古美路街道舉辦“四季風·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主題活動暨“書香閔行 悅讀古美——上海鄰里情”名作家分享會,讓書香彌漫社區,進一步培養古美人“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的閱讀習慣,助力閔行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再出發?;顒游吮姸嗌鐓^書迷慕名而來。其中由上海西區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修齊講堂,邀請了現居古美的本土知名作家,董鳴亭女士。董老師是一個從上海弄堂里走出來的地道上海人, 深受本土讀者喜愛。
石庫門是上海的標志性文化之一,石庫門里蘊藏了社會萬象和民生百態。可以說,石庫門里弄,就是一部內涵豐富、內容浩瀚,永遠閱不盡的書。董老師從她自小居住的弄堂說起,從看似瑣碎的一個個弄堂鄰里故事講起,優雅不失風趣地為聽眾打開了石庫門那扇沉重黑色的木門,帶大家走進了那“紙都泛黃了,記憶的碎片依然熠熠閃光”的石庫門內,一起細細品味其中的鄰里溫情。這鄰里溫情,有時就是你送我嘗的一碗腌咸菜,有時就是你借我不用還的一碟子醬油或一把小香蔥,這情就存在于阿媽和阿娘互相拌嘴斗氣卻又互幫互助的市井生活中。
董老師聲情并茂的幽默演講,引起現場很多聽眾的共鳴,爺叔阿姨們除了拍手鼓掌,更是積極與董老師現場互動,一起追憶著記憶中的弄堂鄰里情?;顒幼詈螅蠋煬F場簽名售書,大家排隊購買,迫不及待希望從書里了解和尋找更多鄰里情的溫馨記憶。
隨著現代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大家住進了美麗的社區,住進了更加現代的樓宇、更加舒適的新居,與此相對,石庫門老弄堂式的鄰里情卻也與我們漸行漸遠。
如果說老弄堂里的鄰里情是溫情脈脈的,那么新社區的鄰里情就是文明和諧的,鄰里情,人文情,古美情,家鄉情,生活的美好就是源于每個社區居民心中對鄰里情的美好向往和踐行,古美社區的美好明天,更是源于每個古美人心中那“唯有家鄉不厭看”的情懷。
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知曉今天生活方式的由來,運用文化禮儀的方式找到上海的文化自信。聽修齊講堂,踐行禮儀培訓當中的方法,讓自己成長為新時期的上海人。